改革开放初期,浙江安吉余村靠着开山采石成为远近闻名的“首富村”,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,生态环境却恶化了,烟尘笼罩、污水横流成为困扰群众的大问题。要“钱袋子”还是要“绿叶子”?在抉择的十字路口,2005年8月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考察,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,首次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余村在这一重要理念的引领下,努力修复生态,用绿水青山敲开了经济发展的新大门,走出了一条生态美、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。如今,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已经从小山村走向了全中国,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,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。
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,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形象化表达,这两者绝不是对立的,而是辩证统一的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我们既要绿水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。宁要绿水青山,不要金山银山,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”这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、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,清晰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。经济发展不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,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,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、在保护中发展。发展是硬道理,但绝不能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,绝不能一味索取资源。我们种的“常青树”就是“摇钱树”,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,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,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。
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、生态财富,又是社会财富、经济财富。“草木植成,国之富也。”巍巍高山、茫茫草原、茂密森林、碧海蓝天、洁净沙滩、湖泊湿地、冰天雪地等都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,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。绿水青山还是更加基础性和本源性的财富,离开了绿水青山,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
绿水青山本身蕴含无穷的经济价值,还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。马克思主义认为,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,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。在社会生产中,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,没有自然界、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,就什么也不能创造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,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。时至今日,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,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最大财富、最大优势、最大品牌。“鱼逐水草而居,鸟择良木而栖。”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,人们都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投资、发展、工作、生活和旅游。河北塞罕坝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、沙地变绿洲、青山变金山的人间奇迹,吉林查干湖渔场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,陕西安康的茶农们因茶致富、因茶兴业,都印证了“保护生态,生态就会回馈你”的道理。